-----记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吕奕
有一种生活,叫做流浪,没有体验,无法了解那种艰难;有一种眼神,叫做无助,没有见过,无法感受那种渴望;有一种职业,叫做救助站工作,没有参与,无法感受那种社会责任。在济南市救助管理站,有一名25岁的普通工作人员,她始终把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当做亲人来照顾,不怕脏,不怕累,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的力量,绽放着独有的光芒,她就是吕奕。她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荣誉,但周身都有爱的光环;她捧出一颗滚烫的心,成为流浪儿童心中的知心姐姐;她献出一份真挚的情,成为流浪乞讨人员口中护送返乡的自家姐妹。
救助管理不仅是工作更是事业
面对蓬头垢面、破衣烂衫、浑身散发着异味的流浪乞讨人员,恐怕不少人都会选择敬而远之,可吕奕却是一个例外。“救助管理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,服务于弱势群体,我无怨无悔,我愿为这份事业而竭尽全力。”对于从事救助管理与服务工作,吕奕眼中透出的是无上光荣和自豪。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,无论是在市救助管理站,城市的大街小巷,还是在护送返乡的途中,哪里有流浪乞讨人员,哪里就有她的身影。她不怕流浪乞讨人员身上难闻的异味,一有空就和他们交流感情。她不怕流浪乞讨人员传染疾病,帮她们洗头、梳头。吕奕一直说,流浪人员也是有尊严的,在一起,要尊重他们的感受。
吕奕是站内对外宣传的行家,她用笔杆子去记录发生在救助站一线的一幕幕感人事迹。她有一个心愿:“对流浪乞讨人员,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救助和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,希望社会爱心人士都能加入到关心关爱流浪人员的救助活动中来,让他们告别流浪。”
护送返乡有泪有痛有幸福
刚刚从东北送完流浪乞讨人员返回济南,转眼又踏上了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去贵州的列车。在吕奕看来,“把他们送回家,看到他们幸福的笑容,就会觉得护送途中所有的疲惫,所有的苦痛,所有的离别,都是值得的。”
“零下二十几摄氏度,在冰天雪地中,我们3个人护送1个30多岁,腿有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家。”吕奕说,“当时吉林天太冷了,我都快被冻哭了。雪地很滑,记不清一路上滑倒多少次。到了当地救助站,那个流浪乞讨人员激动地握着我的手不放,什么也说不出来,一个劲地掉泪……回来那几天,身上的摔伤隐隐作痛,可我心里却感到很幸福。”
吕奕手腕的伤痕引起了记者注意。原来这是上次护送流浪人员返乡的途中,留下的“印记”。吕奕和其他3位同事一起开车护送40多岁的,精神失常的李芳(化名)回威海。在护送途中,李芳精神突然时常,在高速路上要跳车。当时情况非常危险,吕奕只能紧紧握住李芳的手,不断安抚她的情绪。一路上,李芳的情绪很不稳定,车子停了好几次。8个小时后,李芳到家了……而吕奕的手腕和手背上却留下了深深的血痕。
无悔付出用心唤回孩子童真
14岁的济宁女孩敏敏,是市救助站的“常客”。每次敏敏进站,吕奕都会带些小零食去找她聊天,帮她梳头。而敏敏见了吕奕,也像见了亲姐姐一样,又搂又抱,什么都聊。敏敏说想回家学技能,吕奕便帮她联系学校;敏敏说找不到生活方向,吕奕便带她去看励志电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,并送她一本《不抱怨的人生》,“姐姐相信你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,姐姐不想看你这么好的孩子走错路,你要坚强,一定要上学,珍惜上学的机会。”鼓励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。吕奕说,“对每位流浪儿童,我们都不放弃努力,我坚信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,她迟早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。”
半年前,最后一次把敏敏送回家后,她再也没有外出流浪。现在的吕奕,还经常会接到敏敏打来的电话,“汇报”自己的近况。此时,吕奕又成为一个倾听者。想到孩子刚入站时的叛逆,满嘴的谎话,再到现在学会感恩,学会理解别人,学会替别人着想,看到孩子一点点的改变,吕奕感到十分欣慰。“流浪儿童的内心是敏感的,要想让心安定下来,需要很多人、很长时间的努力。”吕奕说,孩子们都是善良单纯的天使,他们本应是快乐的,可能因为家庭的变故、关爱的缺失变得任性淘气,我们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,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,唤回童真。
(本报记者 杨晨 兰萃)
评论